kids

摘些话

Lotta Volkova表示,“现在已经没有文化可挖掘了,至少西方已经没有了,无非是挪用各种元素和信息进行remix。新时代的年轻人方式思考不比从前,他们其实根本不懂“亚文化”,毕竟这和他们也没关系了。”

“穿朋克Tee并不代表你听朋克乐或是对政治有主见,他们没这种心态。以前我们这代人,你玩儿punk,你就真得方方面面都punk,这是一种过去的思维定势,这就是为什么我对社会特定服装所蕴含的“标签”很感兴趣。”

——《潮流不过是因特耐特虚无主义》

拿各种物质文化遗产的标签作画,然后把这种浅薄的生活方式定义为一种新的文化,然后企图挖掘虚无中的文化内涵,所以令人困惑。

哦不得不再用thermodynamics的同理说说这垃圾玩意儿。全球化就是熵增,虽然一样是艺术,先生做的事就类似反其道而行,对于微弱却一点点增进的通理的反抗在一时间根本意识不到苦难,长久以来会出现更多的矛盾和精神痛苦。而潮流这种顺其道而行的则会孤注一掷的直奔死亡,死亡就是虚无混沌。一进入这种状态则无法再将自己剥离这一场chaos。


因此,当一个次文化成员“即使没有任何其他人在场,也会聆听某种音乐时,他是在一种想像‘他人’在场的脉络下聆听音乐的——他聆听音乐常常是为了要去和那些‘他人’建立起关系。他对大众媒体的观感受到他所隶属的同侪团体所形塑。这些团体不只是在为音乐分高低而已,他们是以一种更细腻的方式,在为团体中的成员选择他们会在音乐中‘听到’些什么。”

挖掘自己的优越感的时候,可能会被“就算没人理解我,和我一起听音乐。”或“全世界人都死了,我还是爱它。”的想法所误导,误认为自己对于某事时天注定的命运相连的喜爱,而非虚荣。但就算全世界人都死了,但在欣赏亚文化音乐的时候还是有一个第三方的假设在,这种假设就是其他人,根本不需要其实际存在,只需要在精神中留存,那么也就意味着你对于此事的热爱只是建立在优越感和虚荣之上,欣赏一样事物是为抬高身价。若是这样,还有多少纯粹的欣赏?




评论
热度 ( 1 )

© 张文怡 | Powered by LOFTER